我为什么离开
又到了考调的时候,不由得想起了去年的那段时间。
炎热的夏季,整个世界都让人心烦意乱。打开空调,才能够继续刷题。其实,就算笔尖在纸卷上摩挲,也舒展不了心中的不平。曾经的曾经,我一直坚信我会在这里干到退休。
我喜欢培德的纯,像培德老酒一样的纯。这样的纯也许是一种单调,每天两点一线,不是去上班就是回宿舍。上班也太过平淡,几步之间,教室里恨铁不成钢;几步之后,办公室里“指点江山”。走出办公室,是阳光洒满的阳台,是无忌的吹水台。第一天来培德的时候,我嫌弃他又破又小。后来才发现,他的小也是一种美。因为小,学生性格纯朴,因为小,学校人事关系单纯。远离城市的乡村,处处都是人情的味道。沉旧的砖墙里面,有说不完的故事(八卦)……
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幸福的,在一个喜欢的地方做幸福的事是完美的。圆缺常在,幸福难久。不到一年,曾经喜欢的工作渐渐变了味,人事关系也变了味。
以前我们的工作是教书育人,但新时代下,中国特色的教学也发生了变化。越来越多与教学无关的事涌入校园,在这个渺小的学校尤甚。同时,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。单纯的人事关系,也可能变得不单纯。之前,我总埋怨某某人将这个地方变得乌烟瘴气。现在想来,为什么一定是一个人?平静的湖面下早就波谲云诡,不安分的心早就在盘算什么。那时的单纯的培德,是一种平衡下的培德。一个人的到来,打破了这种平衡。作为不平衡的受害者,我终于说:“如果考不走,借调我也要走。”
或许是天气的燥热加重了心绪不宁,或许是当年公招没有考好的意难平,一向拒绝改变的我也迈出了步伐。
刷高考题时志得意满,报岗位时临时更改意向,等待时比高考还紧张,这一切都昭示着三甲入围。有时,成功比失败还痛苦。好在痛苦只是暂时的,家人的支持让我没有后顾之忧。
即使离开了培德,我还是当自己是培德人。
但是,当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出现在眼前,当同台吃饭变得有点尴尬后,我才意识到我是真的离开了,离开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。当我在一中迟到早退时,当我说出“我们一中”时,我是培德的“叛徒”,我在忘记历史。
我为什么离开?或许当时只是一时冲动,但现在满是平静。如果去年夏天回答这个问题,答案或许不一样。但是,无论地点怎样更改,环境如何不同,教书育人的初心不变。走出去,尝试改变,让我的人生更加饱满。
对抗世界我唯愿成为你的武器
我又一次被韩剧俘获了,真是羞于启齿。近年来已经很少看韩剧了,可最近又入了坑。三十岁的猥琐大叔看着韩国的俊男美女偷偷抹泪,想杀了我吗?
好吧,这是一篇观后感。无意间看到2017年一部……张娜拉主演的……穿越题材的……探讨婚姻的剧,这简直是为我消磨时光而量身打造,在我远离韩剧的这两年里竟错过了这样一部好剧。
结婚不都是Happy Ending
如果是结婚前,看到这个故事可能也没这么多感触。现在看着《告白夫妇》里的崔半岛,那不就是我吗?(除了颜值)我家那位“马真珠”,聪明能干,但也和剧里的马真珠一样,脾气和能力一样出众。
谁结婚的时候不是相亲相爱,可就像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中讲到,每部电视剧的结局都是happy ending,但这个ending后面的才是真实的生活。
看见街上情侣你侬我侬,心里总不禁想:“赶快享受这段美好的时光吧,让爱情的甜蜜蒙着双眼,这样婚后拿刀砍对方能手下留情。”
谈恋爱的时候,对方就是自己的全世界。每天第一眼想见的是她,第一声问候想留给她,每一寸美好想展现给她。心里一直想着她,话也总是说不完,我们会觉得受了上天的恩赐,感谢上苍把最珍贵的礼物送到我们身边。举案齐眉、相敬如宾,我们感谢彼此的真诚,感谢彼此的好。
可是,爱的梦境也抵挡不了生活的真实。
真实是为了生活疲于奔命,为了家庭倾己所有。辛苦过后,自己的生活却还是一片狼藉。特别是上了年纪后,害怕失败,梦想更是不敢触及。而这时,对方对自己的好已经成为了理所当然。了解对方的想法、尊重对方的选择,变成奢侈,还不如吵一架来得痛快。
所以,结婚不都是happy ending.
未完待续
读《西厢记》
在我国悠久的文化长廊里,有许多感人的传奇。这些传奇中,爱情故事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。焦仲卿与刘兰芝,牛郎与织女,梁山伯与祝英台。爱情是美好的,身处爱情的主人公让人心动,让读者不禁为之快乐或忧伤。但也有例外,正如《西厢记》(《崔莺莺待月西厢记》)中的张生与崔莺莺。不客气地说,很难让人情感共鸣。
张生形象是失败的
崔莺莺还好,《西厢记》在张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天和后天都不足。张生形象鲜明,但十分不招人喜欢。
《西厢记》内容上并不是绝对原创,本自唐代元稹传奇小说《莺莺传》。但它讲述的却是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。元稹在唐代诗文界的地位毋庸置疑,但《莺莺传》美化张生,为张生的始乱终弃找借口,时代局限性太过明显。歪曲的主旨必然有歪曲的故事,元代杂剧家王实甫在创作《西厢记》时可谓先天不足。
小生姓张名珙,字君瑞,本贯西洛人也。先人拜礼部尚书,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。
书香世家,家道中落,这个背景设置得不错。
张生对崔莺莺是一见钟情。
世间有这等女子,岂非天姿国色乎?休说模样儿,则那一对小脚儿,价值百镒之金。
这一点可能并不值得批评,但张生以及那个年代对小脚的恶趣味让人反感。在思想上,张生绝对是世俗的。崔莺莺的父亲相国大人生前修造了普救寺,相国大人死后灵枢暂寄普救寺。崔母孤儿寡母暂住寺里,确实容易引来闲话。可不,张生就直接质疑普救寺和尚有暗地里勾当。那张生同世俗长舌有何区别。
张生为接近莺莺也是无所不用其极。崔母要在寺里为先夫做道场。张生哭着说: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欲报深恩,昊天罔极。”这哭是不是真心的不知道,但却赢得了大家的同情,让大家同意他备钱五千一同为先人做法事。当他得知能见到崔莺莺,高兴地背着说:“这五千钱使得有些下落者!。”孝顺父母是假,花钱泡妞是真。
小生到得卧房内,和姐姐解带脱衣,颠鸾倒凤,同谐鱼水之欢,共效于飞之愿。
所以,这样的张生形象确实让人喜欢不起来。
相反,红娘的形象才是最具有进步意义的。红娘才真正是古代封建社会解放个性反抗礼教的典型形象。而且这样一篇世俗男权价值观的作品,实在不适合加入中学生必读丛书。
遇见仙女
这个坑我实在是填不上了,就只发张图片吧。
测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