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国悠久的文化长廊里,有许多感人的传奇。这些传奇中,爱情故事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。焦仲卿与刘兰芝,牛郎与织女,梁山伯与祝英台。爱情是美好的,身处爱情的主人公让人心动,让读者不禁为之快乐或忧伤。但也有例外,正如《西厢记》(《崔莺莺待月西厢记》)中的张生与崔莺莺。不客气地说,很难让人情感共鸣。
张生形象是失败的
崔莺莺还好,《西厢记》在张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天和后天都不足。张生形象鲜明,但十分不招人喜欢。
《西厢记》内容上并不是绝对原创,本自唐代元稹传奇小说《莺莺传》。但它讲述的却是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。元稹在唐代诗文界的地位毋庸置疑,但《莺莺传》美化张生,为张生的始乱终弃找借口,时代局限性太过明显。歪曲的主旨必然有歪曲的故事,元代杂剧家王实甫在创作《西厢记》时可谓先天不足。
小生姓张名珙,字君瑞,本贯西洛人也。先人拜礼部尚书,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。
书香世家,家道中落,这个背景设置得不错。
张生对崔莺莺是一见钟情。
世间有这等女子,岂非天姿国色乎?休说模样儿,则那一对小脚儿,价值百镒之金。
这一点可能并不值得批评,但张生以及那个年代对小脚的恶趣味让人反感。在思想上,张生绝对是世俗的。崔莺莺的父亲相国大人生前修造了普救寺,相国大人死后灵枢暂寄普救寺。崔母孤儿寡母暂住寺里,确实容易引来闲话。可不,张生就直接质疑普救寺和尚有暗地里勾当。那张生同世俗长舌有何区别。
张生为接近莺莺也是无所不用其极。崔母要在寺里为先夫做道场。张生哭着说: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欲报深恩,昊天罔极。”这哭是不是真心的不知道,但却赢得了大家的同情,让大家同意他备钱五千一同为先人做法事。当他得知能见到崔莺莺,高兴地背着说:“这五千钱使得有些下落者!。”孝顺父母是假,花钱泡妞是真。
小生到得卧房内,和姐姐解带脱衣,颠鸾倒凤,同谐鱼水之欢,共效于飞之愿。
所以,这样的张生形象确实让人喜欢不起来。
相反,红娘的形象才是最具有进步意义的。红娘才真正是古代封建社会解放个性反抗礼教的典型形象。而且这样一篇世俗男权价值观的作品,实在不适合加入中学生必读丛书。